RPA流程机器人被部署上线后,由于其过于依赖第三方系统等客观属性,要经常对RPA机器人进行维护工作。换言之,RPA流程机器人的运维成本远远大于我们已知的信息系统的运维成本。这个客观性的存在,也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对RPA的持续和扩大投入。这里推荐几种RPA的运营模式,仅供参考。
1.业务人员 + 顾问模式
这个模式适用于那些业务人员已经掌握了RPA基本开发技能的企业。流程机器人的开发可以是外包团队,也可以是部门业务人员,这个要根据企业客观情况来酌情调整。流程机器人上线后,厂商或外包公司根据流程数量及机器人运行情况进行安排驻场顾问。
顾问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回答业务人员在开发流程机器人时遇到的技术问题,其次是当机器人发生故障时提供解决方案,以加速机器人复工复产。
2.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模式
这个模式适用于那些在战略上决定大规模引入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跨区域性企业。由于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本身对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能要求不高,可以考虑将服务中心设置在一些人力成本低的城市。通过【远程+差旅】的模式来进行RPA机器人的运营。高效,低成本,可持续性得到了充分保证的同时,也可对后期RPA流程机器人的优化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3.RPA专员岗位模式
企业可以在业务部门或者IT部门设置RPA专员岗位。这个岗位的职责就是负责了解各部门的业务流程,不断收集新的需求并将其落地,同时跟据RPA特有的一些属性来优化业务人员提交上来的业务流程,使得自动化后的业务流程更为简洁,高效,易维护,易扩展。
RPA专员岗位不拘泥于设置在IT部门。个人更倾向于将RPA专员岗位设置在业务部门或横跨多个业务部门。因为IT部门更多的是关注数据流层面的后台运营和维护,针对于前台业务流的把控度并不是很高。若将RPA专员岗位设置在IT部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RPA专员与业务人员彼此消耗的情况,不能充分体现RPA业务流程自动化的效果。
这里简要说明了3种RPA流程自动化的运营模式。当然,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可以按体裁衣地设计RPA管理运营体系,使得企业可以最大化的获得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带来的诸多利点。
本文是51RPA中文社区原创文章。发布者:RPA小当家,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rpa.net/rpaedu/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