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技术的项目实施与传统IT项目相比,会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
- 用户期望短时间内快速见效,因此项目周期压缩、进度压力大;
- 用户需求更迭的频次更高,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需要根据需求的变更频繁进行逻辑调整甚至重构;
- 因为大量的前台页面交互,加上业务环境的不稳定,机器人代码异常处理的机制要求非常高;
- 机器人流程需要高度贴合业务,因此严重依赖用户的信息输入和测试。
想要提高实施效率、快速响应变化、优化交付质量、减少作业返工,需要突破两个重点——选择适应企业需求的RPA开发平台,以及设定规范可落地的实施方法。
1、RPA开发平台的选型
德勤帮助很多企业设立过产品选型的标准,从包括支持能力、信息安全、设计功能、审计功能、部署环境、分析功能、整体架构等维度进行评价,考察诸多产品平台在各项指标维度上的表现,为后续全面的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在我们的全球调研结果中,UiPath,Blue Prism和Automation Anywhere依然是目前最主流的平台,其中UiPath的应用率近50%。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调研结果,即六成企业都会同时选择2个以上的平台协同开发。
尽管不同平台的使用会导致不同的开发框架,对技术团队要求更高,也会对功能迭代产生较大阻力,但是考虑到不同产品在不同地区的占有率、本地化水平、支持能力,一些体量较大的企业从集团的集中管理和地区的自主应用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技术平台就顺理成章了。
2、RPA的实施方法
高效规范的实施方法对项目交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使用了多个开发平台的企业来说,实施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后续运维工作。
德勤观察到,大部分规模化应用RPA技术的企业都会基于已有的IT标准和框架设置开发规范、测试体系、上线流程和文档要求等,但是有了规范之后,如何在具体项目上执行,以及团队需要怎样的人员能力配置,对不少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待思考的话题。
根据德勤经验,RPA项目团队包括项目经理、流程架构顾问、业务分析顾问、技术开发工程师等,但最为重要和要求最高的角色必定是以下三个:
流程架构顾问 >>>
机器人的稳定性严重依赖架构的合理性和拓展性。流程架构直接决定了整个程序的代码结构、功能划分、模块划分、数据颗粒度等,例如模块和组件按什么标准划分,通用模块怎么提炼,哪些步骤停顿之后可以续做,按什么颗粒度进行循环,都是架构的重点考量。
业务分析顾问 >>>
直接与需求方对接,梳理业务需求,捕捉每一个业务动作和可能的业务异常。成熟高效的业务分析顾问还需要敏锐识别不合理的步骤进行优化,将重复冗余的操作进行合并,并且管理好业务用户的预期。
技术开发工程师 >>>
按照程序架构,设计和开发每一个具体的模块,清晰记录参数,高效实现功能,合理覆盖系统异常。成熟的RPA开发顾问还需要不断积累常见系统和常用辅助外设的技术难点,经常性地审视自己的代码,将能够抽象成通用模块的组件进行优化改造,不断为团队积累技术资产。
在过去几年的大面积应用中,可以观察到不少服务商在RPA项目中采取“重实施、轻咨询”的做法,铺上一群外包开发人员,按业务用户的需求,“说什么做什么”。但从今年的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流程架构顾问的重要性上升到了47%,受访者已经普遍意识到了流程架构和业务分析的重要性,意识到光靠代码翻译业务流程是写不出好的机器人程序的。
德勤观点
RPA实施是一个IT项目,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开发项目。企业既需要选择贴合企业环境的技术平台,使得企业能够加速整个实施过程、以更少的成本更优的方式落地项目;又必须有良好的实施规范作为支撑,重视业务方案和技术架构在整个项目的重要性,保障整个项目在合理的项目规划和管控重点下有序推进。
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针对RPA项目推进过程中最困扰企业的问题——运维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转载自德勤智能机器人中心,本文观点不代表51RPA立场。